Jason Zhou的Coding之路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

计算机网络学习笔记一 概述


主要参考过去的课程资料。本部分主要包括互联网基础, 计算机网络性能指标, 协议与划分层次。

互联网基础

互联网基本特点

连通性(上网的用户可以交换信息)和共享(资源共享: 信息, 软件, 硬件等)

互联网发展三阶段

  • 第一阶段:从单个网络 ARPANET 向互联网发展过程。1983 年 TCP/IP 协议成为 ARPANET 上的标准,被认为是因特尔的诞生时间。
  • 第二阶段:三级结构的互联网建成。主要分为:主干网, 地区网和校园网(企业网)。
  • 第三阶段:形成多层次的互联网服务提供者 ISP 的互联网。 ISP(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), 仅需要向某个 ISP 缴费,即可获得 IP,接入互联网。也可分为主干 ISP, 地区 ISP, 本地 ISP。

主机之间的通信方式

  • 客户-服务器(C/S): 客户是服务的请求方, 服务器是服务的提供方。
  • 对等(P2P): 不区分客户和服务器。

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

  • 电路交换占用专用的物理链路,整个通信过程始终占用链路。线路利用率低。
  • 分组交换: 每个分组都有首部和尾部, 包含源地址和目的地址等信息, 同一传输线路上同时传输多个分组, 相互不影响。 分组交换使用了存储转发过程。

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

速率

  • 一般指数据传输速率,也称为数据率(data rate)或比特率(bit rate)。
  • 单位:比特(bit)/秒(s), kbit/s, Mbit/s, Gbit/s, 例如 $4\times 10^{10}$ bit/s = 40 Gbit/s。
  • 速率往往指额定速率或标称速率,非实际运行速率。

带宽

  • 带宽 bandwidth 本来指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,单位是赫兹,kHz, MHz, GHz。
  • 网络中,用带宽来代表网络中某个通道的输送数据能力。

吞吐量

  • 吞吐量 throughput 指单位时间通过某个网络(信道、接口)的数据量。
  • 实际反应多少数据量能够通过网络。
  • 吞吐量受网络的带宽或网络的额定速率限制。

时延

  • 时延 delay/latency 一般指数据(或一个报文、分组、甚至 bit)从一个网络(或链路)的一端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。有时也称为迟延或延迟。
  • 延时一般由四部分组成:发送延时、传播延时、处理延时、排队延时。

  • 发送延时: 也称为传输延时,数据帧从结点进入到传输媒体所需的时间。从数据帧第一个比特算起,到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毕所需时间。
$$发送时延=\frac{数据帧数(bit)}{发送速率(bit/s)}$$
  • 传播时延: 电磁波在信道内传播过程中花费的时间。
$$传播时延=\frac{信道长度(m)}{信道内信号传播速率(m/s)}$$
  • 处理时延: 主机或路由器在收到分组时,为处理分组(例如分析首部、提取数据、差错检查或查找路由)所花费的时间。
  • 排队时延: 分组在路由器输入和输出队列中排队等待处理所经过的时间。排队时延取决于网络当时的通信量。
  • 总时延:一般为各部分时延之和。结点中产生处理时延和排队时延,发送时产生发送时延,链路上产生传播时延。

协议与划分层次

  • 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、标准或约定, 成为网络协议, 简称协议
  • 非国际标准 TCP/IP 获得了广泛应用,被称为事实上的国际标准。
  • 国际标准 OSI 协议体系包括七层:应用层,表示层,会话层,运输层,网络层,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。表示层和会话层在五层协议中留给了应用程序处理。
  • TCP/IP 协议包括:应用层(有各种应用层协议, DNS, HTTP, SMTP 等,可直接与 IP 层和网络接口层有练习), 运输层(TCP 或 UDP), 网际层 IP, 网络接口层(没有具体内容)。四层协议。
  • 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:应用层(application layer), 运输层(transport layer), 网络层(network layer), 数据链路层(data link layer), 物理层(physical layer)。暂不详细展开,含义,后续分别介绍。
  • 数据在各层间的传递,向下过程中添加下层协议所需要的首部或尾部,向上的过程不断拆开首部和尾部。一般链路层有首部和尾部, 其他层有首部。
graph LR 应用层 --> 运输层 --> 网络层 --> 数据链路层 --> 物理层

Comments

Content